螃蟹有“针眼”是被打了东西?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真相来了→

2025-01-21 06:56:32 新闻中心 1

  眼下正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时节。近日,网络上关于“针眼螃蟹”的传言引发关注,有人称买来的螃蟹有“针眼”,还有传言说这些螃蟹被注射了和水等液体,不法商贩使用针头在螃蟹壳、腹部等部位注入海水、化学物质等液体,达到既维持螃蟹鲜活,又增加螃蟹体重的目的。这是真的吗?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罗琳:“针眼蟹”我觉得是一种误会,螃蟹要蜕十几次的壳,新壳还没有硬化之前是软的,因为螃蟹是聚集的群体,所以就可能被已经蜕完壳硬化的螃蟹腿扎在这个软壳上,看上去很像是有一个孔,但实际上不是针眼。你如果真的用针扎,它可能会碎了或者不会那么圆那么小,只有在软的时候弄上去的才有这种情况。

  事实上,本身就“横行霸道”的螃蟹,身上的“针眼”很可能是由于螃蟹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与同类争斗造成的伤口。此外,螃蟹在捕捞、运送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外界的力的作用而产生一些小伤口。

  看来螃蟹身上所谓的“针眼”不太可能是扎过针的眼。那么,螃蟹究竟有没有可能被注水呢?有经验的人指出,贸然给螃蟹打针注水,会改变脏器环境的渗透压,导致螃蟹脏器失水萎缩或吸水膨胀而亡,得不偿失。因此,所谓“针眼螃蟹”绝不也许会出现在活的螃蟹身上。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罗琳:首先因为螃蟹的肌肉纤维比较细腻,它的存水率是极低的。这边往里打水那边就流出去了,它存不住水的,对增重没有一点的作用。其次你给它打针的时候,如果扎伤了它的内脏,这螃蟹就死了,得不偿失。另外,如果要打针得给成千上万的螃蟹打针,这本身操作上有难度,你得花多少人工,有可能造成螃蟹大量的死亡。

  因为我们也打了,还打了生理盐水,想着这样不可能会引起渗透压的变化,结果打完以后没有活过夜就死了。而且打不进去多少,一个二两的螃蟹打2毫升的水,相当于2克的水,这螃蟹就死了,增加2克的重量,对这个螃蟹来说没有一点意义。

  专家介绍,螃蟹体内的透明胶状物质其实是蟹膏,是雄性螃蟹的副性腺分泌物,即精巢和,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而蟹黄来自母蟹,是雌性螃蟹的卵巢,并非注水或注胶能够冒充。至于注射激素或的说法,也是不实的。这些药物对螃蟹无效,还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螃蟹养殖要良好水质,任何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都会影响其生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罗琳:如果打生理盐水都活不了,那打胶肯定更活不了。因为所有动物都有排斥反应,作为一个外来的异物,螃蟹必须有这个免疫系统对抗胶体,如果对抗不了肯定就死了。

  进入十月,北方地区寒意渐浓,也是反季节果蔬上市的时节。近期,关于“反季节果蔬会使用很多农药,吃了有害健康”的传言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真的吗?

  专家介绍,反季节果蔬的种植技术并非主要依赖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农业技术方法来实现。比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梁浩:我们在反季节种植过程中,通过温室提供一个跟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但是我们不对植物本身进行任何的改造,同时由于这种隔绝的环境,它产生的病虫害风险也会降低,因此我们用的农药会更少。

  专家强调,科学使用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要环节,合规合理用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科学管理还能做到全程少用药或不用药,加之政府监管,众多购买的人大可不用担心反季节果蔬的安全问题。

  专家提醒,我国对于农药残留有严格标准,在购买果蔬时应挑选出正规渠道,并关注果蔬的产地、认证等信息。此外,正确的清洗与解决方法也能大大降低农药残留风险。比如,使用流动水冲洗、浸泡后清洗等方法,都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

  真相:葡萄、蓝莓、李子等成熟后表面都会有一层白霜,这是水果自身产生的果粉,属于糖醇类物质,在水果表面分布均匀,不溶于水。它不但无毒,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从某一些程度上说,带白霜是葡萄新鲜的标志。

  当然,如果农户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喷洒农药,也会有一层淡淡的白霜。要分辨葡萄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还是农药残留,方法很简单:天然的果粉分布自然均匀,并不会覆盖葡萄表皮本身的颜色,只会让葡萄看起来更漂亮;而农药白霜分布不均匀,其中还可能会有水滴状的药斑。

  流言:某网红酸奶宣称“每杯活性益生菌为5000亿”,几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荐量(10亿—50亿)的100倍。这是因为酸奶中益生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胃健康,添加的量越多越好。

  真相:所谓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但益生菌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体菌群应保持在平衡状态。过度摄入和补充益生菌,不仅不能对人体产生非消极作用,有可能扰乱肠道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如腹胀、腹痛甚至腹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全国咨询热线: 0512-52503999

咨询时间:9:00 ~ 18:00

招商加盟热线:0512-5250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