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渔业精英齐聚合肥共探渔业高质

2025-03-05 00:23:33 新闻中心 1

  2025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一场备受瞩目的渔业盛会——“2025共筑长三角渔业精深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前行推进会”,在安徽省渔业协会内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渔业协会、安徽省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上海蟹博会组委会、水产养殖网联合主办,安徽省渔业协会、强渔教育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共同精心承办。会议吸引了来自行业内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科研人员以及媒体记者,大家齐聚一堂,为中国渔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与会者围绕渔业精深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推动上海蟹博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出谋划策,携手绘制长三角渔业的崭新蓝图。本次会议锚定渔业发展关键方向,聚焦渔业精深发展进程中的前沿问题,积极探寻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加强行业内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推动渔业产业在技术、模式、理念等多维度实现升级与创新,全面激发渔业发展新活力,助力渔业领域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征程。安徽省各地区的养蟹企业纷纷派出代表,齐聚此次会议。他们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的养殖理念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热忱与期待,共同参与这场关乎渔业发展与蟹博会前行的盛会。再一次感谢南京锌复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鼎力支持。

  活动现场可谓大咖云集!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原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徐跑,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金英,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荣誉会长、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维龙,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原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成永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陆剑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种质与育种室主任葛家春,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常产,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卫民,安徽省渔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刚,水产养殖网总编、安徽省渔业协会副会长蔡俊,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袁道亮,安徽省渔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朝阳,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助理陆燕萍,上海蟹博会项目总监韩玲,苏州市节庆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瑾,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秘书长李宝亚,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正荣,无为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太军,当涂县水产协会秘书长陶红革,当涂县水产协会理事长杨海兵,当涂县水产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文杰, 蚌埠市五河县螃蟹协会副会长朱凡堂等众多行业权威人士纷纷出席。如此豪华的阵容,充分彰显了此次会议在渔业领域的主体地位和强大号召力。

  会议在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序幕。陈静宏会长详细的介绍了活动背景与目的,强调在渔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聚焦渔业精深发展前沿问题,探讨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前行路径,对于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渔业产业升级与创新意义重大。他还提出,长三角地区应建立养殖企业动态平台,共同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协同、创新发展。

  蟹博会的市场拓展与合作模式分析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提出,协会要支持优秀品牌参加国际水产品博览会,上海蟹博会统一出台和把关产品质量标准,联合打造中国的水产品国际品牌。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原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在发言中说,上海蟹博会深入发展,要有经济大局意识,加大宣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今年蟹博会参展商要扩大覆盖面,把江西、湖北、浙江的优秀养殖基地邀约进来。同时提到,农业还是要国家补贴,也就是之前提的“工业反哺农业”,因为农产品价格太高,会增加工业成本,但是太低有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国家补贴调节就显得很重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徐跑研究员着眼于共筑长三角渔业精神的实践路径。他表示,要弘扬水产业的工匠精神,通过表彰金牌养蟹师、选蟹师等一线技术人才,树立行业标杆;强化科学技术赋能,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浙江省水产淡水研究院等机构推动种子资源创新,比如青虾太湖3号品种和加工研发技术;构建生态文化认同,借助优质水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推广区域特色产品,像徽州臭鳜鱼、兴凯湖大白鱼,打造长三角渔业文化IP,以此增强花了钱的人绿色水产品的认知与信任。

  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介绍了江苏省渔业发展的经验。他提到,江苏省通过打造渔业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有效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他建议上海蟹博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收集意见时条件可适当放宽,出台标准时则要收紧,设置一定门槛,这将有利于品牌建设。

  原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成永旭教授建议,水产养殖基地、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品牌推广要协同配合,共同强化供应链建设,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荣誉会长杨维龙分享了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他强调,品牌建设一要注重品质把控,二要挖掘产品特色,让我们消费者记住,三要扩大宣传、持久宣传,实现破圈传播,四要与其他协会联动,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他还提到,水产品专卖店建设和礼盒包装是破圈宣传的有效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陆剑锋聚焦上海蟹博会品牌建设。他提到,上海蟹博会需要定制专属吉祥物,以此提升品牌形象和传播方式。今年的蟹博会应邀请水产养殖大县政府联展,同时开发线上蟹博会,实现线上下单,进而达到长期宣传养殖企业和促进增收的目的。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葛家春主任分享了养殖企业利润低、成蟹存活率低的现状。他指出,人工饲料质量验证和认证至关重要,一定要尽快开展。此外,引领蟹文化传播也很关键,要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大闸蟹。

  水产养殖网总编、安徽省渔业协会副会长蔡俊认为,应利用网络站点平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介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电子商务平台展销等方式,让优质水产品更便捷地走进消费者视野。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今年的展会邀展上,要扩大邀请范围,尽可能邀请更多优秀的养殖企业参展。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金英表示,首届上海蟹博会规格高、层次高、参与度高,宁夏都有企业参展,展会内容十分丰富。但今年的蟹博会展会布局需要体现产业链特性,逐步优化布局,注重美食体验。评选优秀养殖企业时要有规模上的要求,切实发挥评选对销售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袁道亮在发言中指出,在拓展蟹博会市场时,需要挖掘优秀的养殖基地,宣传大闸蟹的创新吃法,吸引年轻人。同时,蟹博会评奖应该设立销量奖,关注销售端业绩。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常产认为,2024年首届上海蟹博会已经确立了行业影响力,但品牌推广仍需加强。要围绕大闸蟹的花钱的那群人画像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策划内容,提高宣传效果。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卫民指出,品牌和产品定位息息相关,“蟹王”“蟹后”评选对品牌推广很重要,能够迅速打造爆款产品。

  苏州节庆会展董事长章瑾认为,地理标志性产品是起点,更是责任。阳澄湖大闸蟹需要形成头部品牌标准,打出行业差异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2024年10月,上海蟹博会首届成功举办。在本次研讨会上,如何推进2025年第二届上海蟹博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消费品牌成为热议话题。上海蟹博会项目总监韩玲介绍,未来蟹博会将强化品牌建设,制定严格的大闸蟹品质衡量准则体系,从蟹苗培育、养殖环境、捕捞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产业链质量把控,确保消费者能品尝到高品质大闸蟹。同时,将借助数字化营销手段,拓展市场渠道,提升蟹博会影响力。

  安徽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筹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与会者认为,成立河蟹分会有助于整合安徽河蟹产业资源,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无为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太军表示,安徽河蟹产业基础雄厚,但存在品牌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河蟹分会成立后,将通过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品牌推广等活动,提升安徽河蟹的市场竞争力。

  此次会议为中国渔业发展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专家与从业者们的思想碰撞,为长三角渔业精深发展和上海蟹博会的推进提供了诸多新思路、新方法。在行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的成果将有力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创新,加强行业交流合作。

全国咨询热线: 0512-52503999

咨询时间:9:00 ~ 18:00

招商加盟热线:0512-5250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