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深远,但公众对海洋的关注远不及对大气和陆地的关注。相较于退缩的冰川、缩小的湖泊、身处其中的热浪、漫山野火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海洋的变化好像看不见也摸不着,长久以来似乎隐身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公众视野中。
不仅如此,海洋在《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COP)等全球性的气候谈判中也长期被忽视,直到2020年,COP25才授权召开了首届海洋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话。
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到,事实上,海洋吸收了90%以上由温室气体产生的热量,是地球的大空调,若是海洋调节作用失效,气候系统就崩溃了。
乔方利:全球气候谈判主要集中讨论陆地碳排放和能源转型等问题,海洋议题经常被忽视。这一方面是因海洋问题范围广、复杂度高,难以单一描述或通过简单政策解决;另一方面,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往往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会逐渐显现,决策者和公众难以在短期内感受到其紧迫性。此外,海洋属于全球公域,没有哪个单一国家或机构能够完全负责其管理和保护,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难以协调跨国界的海洋保护和气候行动,这种种因素均导致海洋在气候谈判中难以获得充分讨论。
在公众认知层面,海洋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影响不像极端天气事件那样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对非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海洋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让海洋距离公众话语有点远。同时,社会缺乏系统性的科普教育,海洋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作用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也都阻碍了海洋科普的传播。
乔方利:海洋科普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激发年轻人对海洋科学的兴趣。通过建立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我们联合国际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基金会、博物馆和公益组织等近70家单位共同开展海洋科普教育。该联盟的目标是从不同教育层级培养对海洋感兴趣的学生,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选择海洋与气候研究作为职业方向,从而形成更宽口径的优势研究团队。
今年7月,我们牵头组建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与全球领先的科研出版和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推进海洋气候研究科技突破、全球科研培训与科普教育、海洋与气候科技期刊发展等工作。此后,我们在爱思唯尔直播平台开展海洋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相关讲座,吸引了众多线上听众。
乔方利:联合国海洋十年给公众提供了可依据的行动目标。例如,要确保清洁的海洋,就要减少海洋污染,我们就应注意减少塑料的使用,因为它们最终会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又如,要维系健康且有恢复力的海洋,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洋ECO健康,这就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污染物和营养盐的排放。
可预测的海洋看起来似乎只与科学家相关,其实同样需要公众参与。比如,科学家布放浮标收集数据,需要公众帮助保护这些浮标,不去破坏它们。邮轮也可以在旅途中收集海洋数据,助力提升台风和海洋热浪的预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