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龙灯,塘北的牌。”说起新年好玩的风俗,广西桂北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和平村和塘北村,是临桂区四塘镇下辖的自然村。进入冬天,从桂北村庄里传来的鞭炮声此伏彼起,烟雾弥漫在房舍和田间地头,喜庆而火热的气氛,越往年关越浓。
在鞭炮声中舞龙走牌灯,唱彩会演桂剧,一向是桂北新年的重头戏。由于平常忙于各种农活和家务,所以扮演者多在节前重温舞龙和牌灯技法。有时白日时刻不够用,就把晚上一同用上,所以桂北各地新年,应该是从节前十天半月开端,这也是桂北新年比各地长、火热的原因。
辞旧迎新时,广西桂北舞龙,唱彩调,演桂剧的戏班或团队很多,高人层出不穷。北有全州县、灌阳县,南有平乐县、荔浦市,中部有灵川县、兴安县。义江流域内,临桂区宛田瑶族乡、中庸镇、五通镇、两江镇、六塘镇、会仙镇,都是舞龙和彩调、桂剧扮演的重头城镇。
以制造资料差异,舞龙分草龙、布龙、虾龙、香龙。2024年1月22日,即阴历十二月十二,二十多年稀有的雪花,在桂北飘飞,村庄、大街、郊野处处一片银装素裹。临桂区两江镇建新队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礼花遍地,来自周边的宾客盈门。两条十多米长的青龙,游走在街头巷尾。人们奔走相告,或搭乘公交车或自驾前往,目击难得一见的年俗大餐。
建新队的龙宫,设在村里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式砖瓦房。舞龙者夜出昼伏,是个巨大的团队。正月里,每天下午五至六点,声势赫赫的舞龙部队,出发到邻近村子巡游拜年,常常要到下半夜或第二天早上才完毕。舞龙是重体力活,是男人们的工作,龙头、龙珠,龙身各需求两三班人马轮换,七八岁以上的男童则手执鱼虾螃蟹游荡在青龙周边,女人们掺和不上。女人们在本村洗洗刷刷,砍切帮厨,等候舞龙部队归来吃喝。自从村里决议龙年舞祥龙后,往日里静悄悄的老房子变火热了,男人们天天围坐着熊熊大火,兴味盎然地协商有关出龙灯的工作。
威武霸气的龙头置放在中堂,长长的龙身沿着房子内壁摆放,周围是鱼虾螃蟹等各种灯型,有序地摆放在一同,整个老屋里张灯结彩,黄绸飘飘,富丽堂皇。中堂两边的柱子上挂着木板雕琢、金粉写就的神韵十足的对联“龙游人世风调雨顺遂人意,和平盛世国富民强大众乐”。
舞龙的开光典礼设在五六里远,古岭山上的龙潭。义江河滨,水清得发绿的龙潭,是新建和周边几个村的饮用水之源。水是龙的国际,龙离不开水,青龙巡游之前当然要去龙潭礼拜祭祀,感谢龙潭哺育神龙。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桂北村庄,请龙祈福是全村人的大喜事,我们都纷繁捐款和献酒肉食品。每人捐钱数额不等,多有上万元,罕见二三百元。建新队共有周、文、谢、梁、吕、黄、李、刘、骆十多个姓,一百多户,几百位乡民。从村里决议舞龙开端,男女老少在开心中繁忙着。公路旁边和街巷里,处处都洋溢着他们美好的笑脸。尽管已六十八岁,但仍然满头乌发,颇显年青的梁承美,捧出自己酿制的红酒招待前来赏识的客人。建新队盛况空前的年俗活动,被摄制成六集纪录片《漓江》,在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播映。
每年新春佳节,两江镇都举行各种风俗节目。龙年新年,与建新队一同舞龙灯的,还有另一个队。2000年,一河之隔的琅琥村舞龙的规划更大,一青四黄五条龙,一百零八只牌灯和数百只鱼虾螃蟹一同上场。120多名身着黄绸缎彩服的舞龙人个个喜形于色,两条绘声绘色的巨龙在舞龙人手中俯首摆尾,翻滚回旋扭转,弯曲崎岖,观者如云。一路鞭炮齐鸣,一路鼓乐震天,一路礼花遍地。所经村落,乡民们在门口敬香烧纸,顶礼膜拜。
在夜色中游走戏珠,前翻后仰,上下腾飞,舞龙扮演告一段落。接下来是牌灯上场。牌灯扮演为舞龙舞狮助兴,也兼有夜间照明功用。
“外行看火热,熟行看门路。”赏识牌灯扮演,需求有必定的国学文明。有近三百年前史的塘北牌灯,经过穿插、移步、变幻、摆放等方法,组成各种图画的民间文娱活动。戏耍方法因人数多少而异,三十二人时由红白相间的点组成“骨牌灯”;八十一人玩时,以“贰柒拾”为大,由“一至十”组成“字牌灯”;人数多至一百零八人,我们就同在广场上扮演水浒“一百零八将”。夜幕降临,百多人齐舞“水浒灯”气势恢宏精彩,看客们眼花缭乱。
开端,民间舞龙灯的牌灯,只为烘托龙灯前面两武士的灯具。元朝末年,乡民觉得武士灯笼不足以显现其神威,遂开展到十只;至明朝,喜欢舞灯的朱元璋常在宫中舞龙灯文娱。一次,心血来潮的朱元璋举起武士灯笼戏玩,感觉粗笨吃力,遂令下人改制生长方形木制灯箱,糊纸,绘画,画面皆为各种武士形象。牌灯遂从“龙灯”中别离,成为一起的风俗艺术扮演。
到新我国建立初期,塘北乡民依据当地盛行的“骨牌”,把牌灯数量添加至三十二张,并把箱纸换成玻璃,松明灯光换成蜡烛,还在玻璃上制作各种神威凛凛的武士图画;不久,又据当地妇孺皆把玩的“湖南字牌”数量增至八十一张,把戏更加丰厚,以“洗、叠、提”等,多种方式变幻交织,到达“乱中有其形,变中现奇迹”的作用。
近年,热衷于年俗扮演的塘北乡民,又把水浒一百零八个梁山豪杰的形象制作到灯箱,配之锣、鼓、唢呐、钹等乐器,秧歌、舞步和功夫套路一同上,构成独具村庄气味的塘北牌灯风俗文明。
桂北各地的新年,走牌灯是舞龙舞狮的附加节目。秋冬农闲,或逢年过节,塘北牌灯已成为方圆百里乡民们必不可少的大众文娱节目。临桂区名人文明节,桂林市大型大众文明活动“漓江之声”,两江国际机场完工庆典等,均约请塘北牌灯闪亮上台。塘北村的牌灯还作为广西仅有扮演队参与我国杭州西湖狂欢节。
广西北部有汉、壮、瑶、苗、侗等多个民族,各民族都在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多彩的文明遗产。桂北彩谐和桂剧,大众脍炙人口,是新年期间常常扮演的当地戏剧。
彩调,来自桂北农乡民间歌舞和说唱方式,受外来文明影响,融入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傩舞)很多曲谐和乐句,吸收旧时桂北“板凳龙”和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等。历代移民迁徙传入的外来文明,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对其构成和开展也有重要影响。
彩调是底层民众的艺术,布衣演,演布衣,布衣看。临桂区是彩调发源地之一。清代,已在境内流行,因其诙谐诙谐,生动愉快,雅俗共赏,被大众称为“高兴的剧种”。有传唱不衰的《三看亲》《王三打鸟》《娘送女》等经典剧目。彩调是反映劳动人民出产日子,爱恨情仇,揭穿抨击旧社会的喜剧,也有少量正剧和悲惨剧。彩调源于日子,高于日子,人物扮相和肢体动作诙谐、幽默而夸大。
彩调扮演是连接姓氏和族亲的桥梁,也是乡民们新年期间的文明大餐。四十多年前,五通镇宅田村莫姓彩调队,凭仗《王三打鸟》和《娘送女》走遍周边十村八寨。宅田村莫姓后人听白叟讲,祖辈来自二十多里外的两江镇大道村,但概况需要考证核实。这年新年,大道村莫社弟到五通镇(圩)贩牛,热心约请彩调队来本村助兴献艺。冬末春初,冬风吼叫,全村人在砖瓦结构的会议室里烧干柴木蔸,燃起熊熊大火,宅田村彩调队连唱三天三夜。在捧腹大笑,大快人心的气氛中,两村莫姓理清先祖本源。每天晚上谢暗地,大道村莫姓之外的乡民,也抢着把演员拉到家里尊为上宾招待,一时传为佳话。
平乐县榕津镇存留至今的古戏台,是家喻户晓的“好莱坞我国大戏院”和桂剧演员的“上海滩”及“大码头”,留下很多桂剧名人的生长脚印。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旁有桂剧名字《打跳官》里的各种造型。今日的榕津街粤东会馆里,还保留着刻有官方“钦定”桂剧扮演的碑铭。 在榕津唱红的尹曦,是桂剧的标志人物。榕津古戏台还成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桂剧代表性传承人秦彩霞和周小兰魁。扮演桂剧,考究道具行头,各种人物皆完全,尽管戏班至罕见三四十人,但转移装有服装道具和乐器的木箱很吃力,颇令人头痛。好在每年秋收后,榕津邻近的桂剧爱好者都要亲身接送戏班。或挑或抬着方方正正的木箱,声势赫赫的桂剧团部队,直接开往榕津。剧团每天吃了唱,唱了吃,“桂剧擂台赛”从入冬开端,短有两三月,长到半年。
桂北民间的乡民低沉内敛,习气把各种艺术方式称之为“灯”。舞龙舞狮称“龙灯”“狮灯”,彩调桂剧渔鼓等当地戏剧唤“花灯”。扮演灯展时,村里都粘贴有红纸黑字的请柬——“是夜金角老黄龙到贵村出游胜景,恭贺贵村人丁兴旺,万福全安。”“是夜花灯小曲到贵村迎春献艺,恭祝贵寓老少健康。”桂剧中喜庆吉利,常在新年扮演的剧目,当数《穆桂英挂帅》和《将相和》,前者为女将穆桂英带领很多杨家女子征战疆场,气氛火热愉快,后者讲廉颇与蔺相如不辱使命,和好如初,一起捍卫赵国。在桂北,除平乐县、灌阳县盛行桂剧扮演外,临桂区义江流域内的中庸镇、五通镇、六塘镇等地也有很多“桂剧粉丝”。曩昔,商人彭万隆独自筹资金制作“彭家剧院”,专用于桂剧扮演。后“彭家剧院”因故被毁,桂剧扮演改在工商管理所大院里。鼓乐喧天,长袖飘飘,刀枪剑戟的桂剧,一向都是居民们的文明大餐。
瑞雪熟年。舞龙走牌灯,赏花灯小曲时,正值冬末春初,天寒地冻,天寒地冻,但桂北人的心是热的,他们日子着的这片土地也热火朝天。